编者按:
金沙集团1862cc在建校75年岁月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历史记忆。为传承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留存学校珍贵历史,自今日起,党委宣传部与档案馆、离退休处、校友办共同启动【青科记忆】品牌栏目,通过采访对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起到重要作用的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及他们的同事、家人、学生等来搜集史料,用“口述科大历史”的方式,让那些熠熠生辉的历史片段再度鲜活呈现,让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再次触动人心,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以此向建校75周年献礼。
为还原历史,开启“青科记忆”,首期推出【青科记忆·化院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学校从“文革”后逐渐恢复,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校名由山东化工学院变更为青岛化工学院。在这期间,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产学研融合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获得了很多科研大奖,被社会赞誉为“化院现象”。并且,我们举全校之力为文明校园评估工作做准备,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生动还原这些事件中的历史细节,让更多青科大人熟悉这段校史,我们专访了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校党委原书记刘立魁教授,请他给我们详细讲讲这些动人的故事。

2024年底,党委书记杨天梅走访看望了党委原书记刘立魁教授。
记者提问:刘书记,您是1979年调入了山东化工学院,请您先谈谈当时学校的发展情况。
刘立魁书记:我是1979年5月份到化工学院来报到的,那个时候咱学校正处在“文革”以后的恢复期。学校除了和普通高校一样受到“文革”影响之外,1964年化工部决定学校内迁,所以从1964年开始学校停止招生,学校建设等很多工作基本都停了,等待在校学生毕业后搬迁。因此,除了橡胶有关专业的教师外,其他专业的教师流失很严重。77、78级新生入学以后,学校面临的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很重。
1979年学校划归化工部管理。应该说1979年到1986年这一段,化工部的投入还是很大的。相继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学生宿舍,还盖了一些职工宿舍。这一阶段,学校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财政情况相对好一点。
当时仲侃伯同志任书记兼院长,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就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原来师资严重不足,所以一方面是引进教师,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引进教师。因为在“文革”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下放到工厂里面劳动去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都有一个重返岗位的问题,所以正好也是个机会。那个时候校系两级领导都亲自出马,从外面引进教师。
除了引进之外,学校里面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也很重。除了从高校引进的兄弟院校的老师以外,从科研机构、工厂、企业来的,一般对教学不大适应,这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再一个就是,那个时候有大批新教师分配来,其中有“老五届”大学生、有工农兵学员,也都需要提高业务,所以学校对这一块比较重视,专门在教务处下设了师资科,负责配合人事部门去抓师资工作。一方面是在校培训,开办了很多班,特别是外语,那个时候分量很重,还有其他课的培训班。另一方面就是送出去进修,到兄弟院校去学习提高。通过这些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很快有了效果。

1981年,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在教学楼前合影(前排左一为刘立魁书记)
八十年代初,学校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抓实验室建设。当时学校里面是有计划的,一个系一个系的、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实验室做规划。重点的实验室一年投资一个,争取做一个、成一个、见效一个,所以实验室建设也是有比较明显的成效。
当时我们学校经费用在实验室建设上的比重在山东省兄弟院校中是属最高的,所以省教育厅有关领导那时候给我们学校有很好的评价,称赞我们恢复得比较快。化工部组织了几次统考,化工原理、高等数学统考我们学校都是名列前茅,所以得到了部里面领导的肯定和兄弟院校的赞扬。
记者提问: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们学校产学研融合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获得了很多科研大奖,也被社会赞誉为“化院现象”。我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绩?您和学校领导班子在推动学校产学研融合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
刘立魁书记:学校历届领导对科研工作是很重视的。我们从科研机构、兄弟院校引进的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到我们学校来了以后,学校必然也要支持老师们搞科研。那个时候学校领导有一个共同认知,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师资水平。教师不搞科研是很难提高师资水平的,很难摆脱原来中专的影响。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你如果不搞科研的话,很难把本专业前沿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没有科研项目,自己写不出,也很难指导毕业生写高水平丶有创新的论文来。但是学校经费比较困难,所以就鼓励教师向企业、向社会去寻找科研项目。
到企业去,由企业提供资金,项目结合了实际,很快就在企业里转化,所以转化率比较高。在这个阶段,我们学校除了规模发展很快以外,教学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师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当时获奖的科研项目比较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高,所以市领导在全市科技大会上提到了“化院现象”,《青岛日报》头版大篇幅对学校科研工作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化院现象”是被“逼出来”的。所谓“逼出来”就是我们学校里面比较困难,很难单独提供经费,让老师从文献中找题目做科研。所以老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都是从实践中来,到企业去找。企业具体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科研,这样就加快了转化的周期,成果就出来了,直接在现实中应用。所以说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逼出了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

1992年,学校召开首次科研工作表彰大会。
一方面我们学校是个工科院校,工科院校学生实习都需要企业的支持,所以我们比较重视和企业的关系,包括各大橡胶厂、化工企业都是我们的实习基地。除了委培学生以外,科研合作项目也很多,合作企业都给了我们很多照顾。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实行校内改革以后,自己创办了一些产业。创办产业一开始是为了给学校解决困难,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是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就越来越壮大。像高校软控,原来就是我们科工贸公司下面的一个单位,后来发展很快,成了股份制上市公司。还有一些学校的校办产业,独立出来以后,也和学校保持了一种天然的关系。我们现在特别是与软控和赛轮的合作,关系相当密切,因为他们企业里面有我们很多老师在工作,他们的职工也在我们学校里面做实验。所以我们学校自身的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我们尝到了这个甜头,一直坚持到现在。
记者提问:1999年到2001年,我们举全校之力为文明校园评估工作做准备,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请问评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取得的成绩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刘立魁书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们四方校区的校园建设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特别是有一条排污沟贯穿我们学校,把校园分成东西两部分。排污沟很难治理,脏乱差很严重。大家对校园环境都不满意,但是要坚持治理下去难度也很大。首先就是资金比较困难,不想把钱用到这上面来,很难下这个决心。到1999年的时候,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发了文件,要在全省范围内的高校开展文明校园评估,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触动,也是个重要的机会,促使我们下定决心要整治校园。
从领导下决心亲自抓,到全校开始动员,我们压力还是很大的。学校建筑大多是老建筑,都是水泥地面很粗糙,痰渍等污渍很多,刷起来都很难。当时也担心怕提出这事来师生能不能有逆反情绪,就给大家讲,检查评估总是要有这么个过程,最关键是我们打一个好的基础,以后养成一个好的作风。我们反复给职工讲,我们长期工作生活在这,学校的形象对我们自己也有影响。
我们把学生工作系统、职工工会等各个工作系统都动员起来。辅导员老师、班主任都下了很大功夫发动学生整治宿舍环境,那一段时间形成了一个学生宿舍都争先进的氛围。每天上午哪个宿舍是先进,下午就变了,搞得你追我赶。老师们也都动员起来了,包括很多已经退休的老教师都来出力。咱们学校周围的钢丝球、钢丝刷子,都到了卖脱销的程度。
老师们自发组织去改善办公环境,不用学校拿经费,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的老教授崔作林、张志焜两口子,男女厕所他们都亲自打扫。当时整个学校里面,人人都全力投入到改善校园环境中去,决心一定要达到评估标准。学校也整治了那条排污沟,拆了一些建筑,建设一批景点,学校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评估专家组来了以后,我们也没想到,在反馈意见的时候,专家组说我们是山东省最高分——全省第一名。一听到这个结果,会场里的同志和外面听广播的学生都欢呼开了。
我在专家组讲话结束以后,表了态,我说:“首先这次取得这个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给大家鞠个躬吧,表示一下感谢。”我鞠了个躬,很多在场同志都掉泪哭了。


在那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来的大半年冲刺阶段,大家都相当辛苦、相当努力,情绪也都相当高。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意义也不一样。我们自己的老教师说:“咱们学校现在像个公园一样。”那时候兄弟院校也来参观,青岛的各个学校都组织中层干部来参观。
专家组现场考察期间主要是看学生宿舍,只是看了一部分,没有去的学生宿舍都不干了,非要让学校领导去看一看。所以我们在专家组评估完了以后,学校领导又专门组织到各个学生宿舍转了一圈看了看,这样学生才高兴。有些学生给家长写信,说确实是很辛苦,但是我们取得了全省第一,很高兴。
所以这件事情对我们学校而言,除了校园面貌有很大的变化,应该说还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关键就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像我们原来这么困难的情况,其实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信心都不太足,最后能搞到这个程度,基础这么差都能得到全省第一,我们还有什么怕的?
在文明校园评估结束以后,我们提出来“化院精神”,其中就有“敢为人先”,为后面的工作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学校面貌对招生工作、更改校名、博士单位申报这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个基础工作。所以我觉得文明校园评估这件事情,在我们学校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很有重要意义的一笔。


